南朝北都

TLOVM:Gilmore x Vax'ildan
死神BLEACH:平子真子x猿柿日世里
fate系列:吉尔伽美什x阿尔托莉雅
高达seed系列:迪亚哥x伊扎克

【推片】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

       先前因为偶然,先听了这张CD,喜欢上其中的The Last Thing On My Mind, 500 Miles, Hang me Oh Hang me, If I have Wings,之后才知道它们其实都来自同一部电影的插曲,Inside Llewyn Davis,港译《知音梦里行》,中文译名《醉乡民谣》。


       我不了解民谣,不论是它的历史,还是精髓;在对影片本身的了解之下,简单说明一下背景:故事背景在1961年的美国纽约皇后区,其中的主角和他的经历有原型,原型是一位叫做戴夫范朗克(Dave Von Ronk)的民谣歌手,在上世纪60年代,正值第二次美国民歌运动复兴初期,他之于后世,是先驱旗手也是伯乐叶问,至于这个,就不在我想要讨论的范围之内了。




       全片用一首接一首的民谣贯穿起来,整部片子看下来行云流水。原先以为既然是关于文化复兴运动的故事,那么可能会很励志吧;然而并不是的,别说是励志,影片的基调甚至可以说是灰暗阴冷,绝对的写实,却又有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无奈。




       以吧台卖唱开场,优秀的演出,满场的喝彩,原以为Llewyn春风得意,恰逢民谣复兴的时代,生活本应当平稳平凡;然而平凡是对的,却并不平稳。开场就是莫名的一顿胖揍,好似人生极短时间内的大起大落,这样缩影式的展开既让人不解,也埋好了包袱。随着影片展开,起初以为Llewyn也许只是因春风得意而遭人报复,却在渐渐了解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改变想法。Llewyn绝不富裕。他辗转在每个朋友的沙发过夜,社交技能几乎是缺失的,睡了好朋友Jim的女朋友Jean并让Jean怀孕,不得不想办法筹钱堕胎,搭顺风车去芝加哥寻找机会,却被一句I don't see much money in it送回纽约,捡到一只猫,弄丢了一只猫,又捡到一只猫,丢弃一只猫,撞伤了一只猫,再次遇到第一次捡到的猫。








       Llewyn很固执,Llewyn并不友善,他固执地想要以民谣为生,他会随意照顾捡到的猫,他也没有更多的同情心可以分给被他撞伤的猫。Llewyn的朋友Jean说他是asshole,是loser,Llewyn的姐姐说他是dick,Llewyn的老板随口拿Jean和Jim开玩笑,Llewyn的父亲失去了言语能力;Llewyn亲手推开了他人的善意和帮助,却一身狼狈地向他的老朋友们求助;他可以轻易相信陌生人,却不愿体谅朋友试图演唱的渴望;他被餐厅的女服务员驱赶,被火车站的站务员驱赶,被流放到寒风中,却在对父亲演唱之后看到父亲眼中的动容而重拾勇气,继续坚持。






        I hate fuck folkmusic.
       Llewyn说过这句话很多次,但就算再痛恨,他也舍不得。I'm tired, I thought I just needed a night's sleep, but it's more than that. 由于对文化背景方面理解的缺失,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部电影;但是影片很妙地让开头和结尾,完美地连接成了一个圈。
       为此我看了一些简单的影评来作为补充,其中一篇里提到这样一句话:在文天祥《沁园春 题张巡庙》中有云,人生唏嘘云亡,好烈烈轰轰做一场。具体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如一呼一吸间一样短促,应当轰轰烈烈做出一番事业。感情基调上来说和这部影片并不是十分契合,但在队生命的热爱方面,他们也许是相通的。




       生命中有多少这样的事,明明痛恨,却不舍放弃;明明热爱,却难以坚持。对于Llewyn来说,也许folkmusic就是这样一件让他又爱又恨,又不舍又艰辛的事情。而我们身为甚至不会被历史提及的更加平凡的普通人,我们生命中这样的事情还少吗?




       其实片中的一个细节我一直耿耿于怀,就是Llewyn一再拒绝6A的好意,一再否定6A女主人的folkmusic,虽然在我看来这有些不近人情偏执无理,但我的确不敢肯定这是否是另一个关于“固执”或者“坚持”的暗示性刻画。
       另一点就是那一句I don't see much money in it,在认真投入地演唱了之后,Llewyn得到的唯一回应只有这一句话,而他只能无奈地说一句okay。毕竟我不了解folkmusic,事实上,我也并不太能够欣赏Llewyn歌声中的无奈失意,灰暗的日复一日,平淡无奇的人生。毫无疑问这些并不吸引人,也许因此Llewyn才得到了这样令人尴尬的评价。 (在其中一篇影评当中评论者提到了关于人物原型Dave Von Ronk的一些经历,比如他生活的范围非常有限,而他活在60年代的纽约,那是他的城市,他却也冷嘲热讽了它五六十年;可能因为太过熟悉了解,太深刻的体会反而孤掌难鸣,难觅知音。)
       经历过很多,然后在表面上看来,回到原点,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;不只是在60年前的美国纽约,一直到今天,仍然有很多更加平凡的人,挣扎在热爱与憎恨之间。他们的生命里会有无数熟悉的、不熟悉的人或者事,神色冷漠事不关己地路过,也会有某一段陷入窘境尴尬难堪的经历,然而那些却都只是他们自己需要面对的,对旁人而言,你的生命于他们有断层却又是连续的,你的生活与他们无关,你经历了什么,生活还是生活,你还是你。



   

评论

热度(9)